让人又爱又恨的 5G(三)
第三个特征:万在网(5G的物联网)
万在网的意思是海量的物品都要接入网络,5G要承担物联网的角色,设计目标是每平方公里一百万个。
物联网的信息传递是终端数量巨多,但传输的信息量巨少,对网速的要求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,时延要求也基本可以忽略。这和5G网络的高速、低延迟完全不同。
这个需求放在追求高带宽低延时的5G网络上,感觉就像好不容易建了一条高速公路,然后非要划出一个宽宽的车道给海量的牛散步用------是不是觉得这是一种奇怪的布局?
5G网做物联网在技术层面并不难,但应用层面却超级迟钝。
5G的物联网有一个重要的网络层级:连接管理平台CMP(Connectivity Management Platform)。通过这个平台来接受管理海量但低带宽的终端。主要是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网络和各个终端连接:实体SIM卡、虚拟SIM卡、NB-IOT(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)和Lora设备。
假设一平方公里真有一百万个终端,又假设一个地区人口密度是10000人,平均每人30个终端,三大运营商是根据每个SIM卡进行收费。每个每月10元的标准,一个三口之家的一个月的终端费用接近1000元,想想是不是不可能。
5G基站挂的终端数量是由5G基站的频谱资源确定的,大多数5G基站目前可以挂三五百个手机,覆盖范围三五百米。SIM卡并不会告诉基站我是什么东西(是需要带宽很大的手机还是只需要极小带宽的冰箱?),所以每个基站会假设每个SIM卡都是手机,都要为它划出一定的频谱资源,那基站可连接的终端还是几百个。 照这个操作,要在一平方公里里放一百万个终端,意味着要建设几千个基站,是不是觉得又离谱了。
尽量使用不占用频段资源的接入方式,针对连入的终端进行分类甄别管理才能避免上面的问题,如Lora设备,但Lora设备又不适合通信频繁的某些应用。
很多终端都被要求做得很小,比如钥匙上的定位器。 小意味着电池容量小,几天就没电了,我们总不能像为手机充电一样每天为十几个物联网终端充电吧?
就算是终端,也有不同的类型。有些需要大带宽、有些长期休眠、有些需要低延时,能否该建设一个有效的、适应所有物联网终端的CMP又是个问号。
虽然有人轻而易举地列出了诸如智慧城市、智慧家居、智能零售、智慧农业、智慧医疗、智能制造、智慧物流的“智能的远大理想”,但实际应用少得可怜。没有大量的应用,5G网搭载物联网就是一句空话。
这就是万在网(5G的物联网)最大的问题:应用、功耗和成本问题。
微信扫一扫